NEWS INFORMATION
新闻动态
  • 10.14
    2025
    近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主办,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办的“2025北京榜样”发布九月周榜,北京积水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上榜。医者仁心守护呼吸健康北京积水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05年,2013年在回龙观院区开设门诊、病房。现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7人,医学博士7人,医学硕士4人。作为多学科救治重要力量,科室在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救治中展现出色技术,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及外派、医疗保障任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医护人员在延庆零下30℃的高海拔环境中,完成高山滑雪场馆首次伤员航空救援等任务;在国家巡回医疗队义诊中,专家为支气管狭窄闭塞的尘肺病患者远程会诊明确治疗路径;在四川阿坝公益行中,专家不仅耐心为当地患者解读体检报告,同时积极宣传吸烟及被动吸烟的危害,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基层。△科室医生询问患者病情△科室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执行医疗保障任务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需长期管理的特点,为了让慢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科室以“为了长期健康”为服务宗旨,为慢病患者建立诊疗档案,并定期了解康复情况,给予患者专业的指导和暖心的鼓励。多年来的坚持,使患者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72岁的老王患慢阻肺病八年,医护人员几乎能回忆起他就诊后的每个瞬间,从首次急性加重的CT影像,到药物过敏史,甚至连对某类抗生素不耐受的细节都标注分明。他常说:“在这儿看病,我特别放心。”△科室在日常查房前进行工作交接半个月前,一位高龄患者入院后生命体征极不稳定。科室团队第一时间组织会诊,值班医护随时调整治疗措施,十多天后让老人转危为安,家属送来三面锦旗致谢。在这里,人文关怀不是刻意的标榜,而是化作日常诊疗中无数动人的细节——从主动腾出科室休息室的冰箱供患者家属存放饭菜,到耐心化解因病情反复而精神萎靡的患者的焦虑情绪;从记住每位患者的饮食偏好,到为化疗脱发患者准备舒适的帽子……近年来,科室已累计获得锦旗200余面,收到感谢信近百封。这种以生命守护生命、用温暖传递温暖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着新时代和谐医患关系的动人篇章。△患者向科室医生赠送锦旗编发丨宣传中心
  • 10.14
    2025
    在女性的生命旅程中,雌激素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守护者。它塑造曼妙体态、维系月经周期,在青春期推动乳房发育,孕期护航新生命成长,绝经前守护心脑血管与骨骼健康,如同精密的调度员调控着全身多个系统的运转。然而这位守护者手中握着双刃剑,当我们探寻乳腺癌这一女性健康头号威胁的病因时,会发现雌激素“甜蜜”的馈赠背后,潜藏着需要科学应对的健康负担。为何“甜蜜”?雌激素的生理之功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其核心成员包括雌二醇、雌酮与雌三醇,其中雌二醇是调控女性生理功能的核心力量。从12岁左右初潮降临到50岁前后绝经,它贯穿女性生育黄金期。青春期促进乳腺导管与腺泡发育,为哺乳奠定基础;月经周期中调节子宫内膜与乳腺组织的周期性变化,维系生殖功能正常运转;成年期维持皮肤弹性与骨密度,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份“甜蜜”是女性性征与健康的生理基础,如同空气与水分般滋养着生命活力。何以成“负担”?雌激素的失衡之险成人的乳腺随着卵巢的周期性活动,与子宫内膜一样,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雌激素能够通过细胞膜进入核内与遗传物质发生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对于乳腺而言,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段,雌激素刺激乳腺导管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当我们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过高,或者暴露在雌激素环境中的时间过长,它就会持续发出“分裂、生长”的信号,从而过度刺激乳腺导管细胞增殖,导致肿瘤发生和发展。这并非雌激素本身的“罪恶”,而是平衡被打破后的恶果。以下四类情况会显著加重这份“负担”: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雌激素刺激乳腺导管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出现复制错误的几率增加,乳腺癌的发生风险随之增加。中国女性中40-70岁是乳腺癌发病风险较高的年龄阶段。内源性暴露过长: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意味着卵巢功能活跃的时间长,身体受雌激素影响的总时长增加。此外,未育、晚育、流产次数多也会影响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外源性激素摄入:长期、不当使用某些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或更年期激素替代疗法,可能人为地提高体内激素水平,增加风险。代谢与生活方式:肥胖,特别是绝经后的肥胖,是明确的高危因素。脂肪组织是绝经后女性雌激素的主要来源地,脂肪中的芳香化酶会将体内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此外,过量饮酒会损害肝脏灭活雌激素的功能,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化解“负担”科学认知与积极预防1、精准筛查,实现早诊早治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乳腺超声检查,45岁以上加做钼靶检查;有家族史或BRCA基因突变者,应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并增加频次。日常自查可在月经结束后7-10天进行,重点关注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异常信号。2、健康生活,筑牢防控基础保持体重指数(BMI)在18.5-23.9之间,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饮食上增加蔬果摄入,减少高脂、高糖食物;严格限制酒精,最好做到滴酒不沾。这些措施能直接降低激素失衡风险,对预防乳腺癌至关重要。3、规范用药,平衡获益风险需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务必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更年期女性选择激素替代疗法(HRT)时,优先考虑低剂量雌激素,有子宫者搭配最小剂量孕激素或使用孕激素宫内节育器;乳腺癌幸存者需在专科评估后决定是否用药,避免自行调整方案。雌激素从来不是女性健康的“敌人”,而是需要科学共处的“伙伴”。其与乳腺癌的关联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激素平衡、遗传背景与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我们建立科学认知,坚持定期筛查,践行健康生活,就能驾驭这份“甜蜜的负担”,在享受生命活力的同时守护健康防线。供稿丨普外科 范振华文中图片由AI生成编发丨宣传中心
  • 10.13
    2025
    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可能潜伏着一个“沉默的杀手”。它可能出现在久坐的长途航班之后,也可能隐藏于大手术的康复期中,甚至与我们的日常习惯密切相关——它就是血栓。2025年10月13日,我们将迎来“世界血栓日”。“从头到脚,全面守护”,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对生命健康的一份郑重承诺。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拨开迷雾,全面认识这个潜伏在身边的健康威胁。什么是血栓?为何它如此危险?简单来说,血栓就是血管中异常形成的“血块”。正常情况下,身体受伤时形成的血栓能有效止血,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如果血栓在不该出现的时间、不该出现的位置形成,就会堵塞血管,成为致命的“路障”。血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若发生在脑部,可导致脑卒中;在心脏,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在肺部,会造成肺栓塞,严重时可瞬间致命;发生在腿部,则形成深静脉血栓,可能引起腿部肿痛,甚至带来远期并发症。警惕这些血栓信号头部警报(脑卒中):突发面部歪斜、口角流涎、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视物模糊。胸部警报(心肌梗死、肺栓塞):突然出现的剧烈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心悸,甚至晕厥。肢体警报(深静脉血栓):单侧腿部(常见于小腿)肿胀、疼痛、发红、皮温升高。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突然发作,务必立即就医,争分夺秒!哪些人容易成为血栓的“目标”?如果您或家人属于以下情况,需格外提高警惕:长时间不动:如长期卧床、长途旅行(易致“经济舱综合征”)、久坐办公等。住院或大手术后:特别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大型腹部手术等患者。创伤与肥胖:遭遇严重创伤,或体重指数过高者。患有特定疾病:如癌症、心脏病、呼吸衰竭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特殊生理状态:如妊娠、产后女性,以及服用口服避孕药或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行动起来,预防血栓!“动”起来:避免长时间静止,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做一做踝泵运动(勾脚、绷脚)。“喝”足水:保证充足饮水,避免血液过度黏稠。“管”住嘴:保持健康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知”风险: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在面临手术或需长期制动时,主动与医生沟通血栓预防。血栓虽危险,但可防可控。从今天起,让我们真正“从头到脚”关爱身体,把健康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供稿丨血管外科 田晨阳文中部分图片由AI生成编发丨宣传中心
  • 10.13
    2025
    今年9月,我们病房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小患者——6岁的小思琪(化名)。这是她第二次住院手术。来自南方一个普通家庭的她,眉眼间带着几分怯生生的灵气。叙事医学由于上次住院时我是她的主管护士,小思琪刚入院,我便立刻赶往病房。一见到我,她嘴角扬起腼腆的笑,那笑容像春日里初绽的花苞,清甜又明亮。或许是因为熟悉,这次的她比上次住院时活泼了不少,蹦跳的身影、清脆的笑声,像一串串跳跃的小音符,满是孩童独有的生命力,让人忍不住心生欢喜。陪在小思琪身边的依然是她的奶奶。我走上前,轻声问道:“阿姨,半年前第一次手术恢复得怎么样?”奶奶一听,眼神瞬间亮了,语气里满是激动:“太成功了!现在走路脚不歪了,所以我们想着,趁她上学前把另一条腿的手术也做了,让孩子能健健康康地进校园。”看着祖孙俩眼中藏不住的喜悦,我心里也暖暖的,由衷为她们感到高兴。可这份喜悦背后,藏着小思琪一家漫长又艰难的求医路。小思琪的入院诊断是先天性小儿脑瘫,主要症状是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典型的“剪刀腿”,站立时双脚不自觉内八,走路时习惯性踮脚,跑不快、蹲不下,就连最基本的行走,她也比同龄孩子晚了近一年,别的小朋友一岁多就能蹒跚学步,她直到两岁才勉强站稳。更让人揪心的是,最初没有人意识到小思琪的异常。她走路姿势的偏差,在父母眼里成了“孩子小、长大就好”的正常现象,直到亲戚多次提醒,家人才不得不面对“孩子可能和别人不一样”的现实。即便如此,小思琪的妈妈仍不愿接受“先天疾病”的结论,总抱着“再等等就会好”的期待。好在有亲戚朋友的劝说,一家人终于迈出了求医的第一步。奶奶后来和我回忆:“我们先带孩子在就近医院做康复,还拍了核磁,可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她妈妈更坚信孩子没问题了。”我忍不住追问:“那后来是谁一直坚持带孩子看病?又怎么找到王树锋主任的呢?”奶奶的声音沉了沉,说起了小思琪的爸爸:“是孩子爸爸一直没放弃。后来我们又去了本地和其他城市,跑了好多医院。为了陪孩子看病,他每次都要请长假,到最后干脆辞了工作,一门心思带着孩子找希望。”随着小思琪年龄增长,她的步态越来越不稳,走路时身体“摇摆”得越来越明显,一家人的心里也越来越急。直到当地骨科医生的一句话“你们去北京找积水潭医院的王树锋主任吧,他在周围神经领域特别厉害”,才让一家人看到了最后的曙光。住院第五天,小思琪迎来了第二次手术。有了上次的经历,她少了几分懵懂的恐惧,却多了些对“正常走路”的期待。我蹲在手术车旁问她:“思琪,害怕吗?” 她抬头冲我笑了笑,小声说:“不怕,就是有点紧张。”小小的身子裹在被子里,显得格外单薄,她紧紧抓着被角,眼神里满是期待:“阿姨,这次做完手术,我走路能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吗?他们不会再笑我像小鸭子了吧?”我的心猛地一软,连忙握住她的手:“当然能!你要相信王爷爷,也要相信自己。就像上次一样,睡一觉手术就结束了,等明年开学,你就能和新同学一起跑、一起跳啦。丑小鸭都会变成白天鹅,我们思琪肯定也可以!”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手术很顺利,整整4个小时的操作,完成了骶2神经根部分切断与小腿三头肌肌支部分切断。术后的小思琪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不能下地,连翻身都很困难。前几天我每次去病房,都会帮她调整姿势、辅助翻身,而她总是乖乖配合,不哭不闹,只是偶尔会盯着窗外,眼神里满是“想快点好起来、和小朋友玩”的渴望。那模样让人心疼,也让人更盼着她能早日康复。出院那天,我陪着小思琪换完药,跟奶奶说:“这下肯定能赶得上开学,太好啦!”奶奶的眼角泛着光,语气里满是欣慰:“是啊,总算能告一段落了,希望这次手术后,孩子走路能彻底正常。”我用力点头:“一定可以的,我相信思琪!”再次见到小思琪,是她来医院复查的日子。远远地,我就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影朝我走来,没有了“摇摆”的步态,没有了内八的脚尖,她一步一步走得稳当又坚定。走到我面前时,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只折得整整齐齐的千纸鹤,递到我手里:“阿姨,我现在能快走了,也能蹲下了!这是我叠的小天鹅,送给你。”我接过千纸鹤,指尖触到纸张的温度,心里满是感动:“谢谢你,思琪!相信很快你就能和小朋友们一起跑起来了,加油!”她用力“嗯”了一声,我们相视而笑,在彼此的眼里,都看到了最真诚的喜悦。常有人说,平凡的人生要用平凡的心去对待,可小思琪的故事让我明白,有些“不平凡”,是在与命运的抗争里熬出来的。她带着“先天性脑瘫”这沉甸甸的包袱来到人间,却没让人生变成“一败涂地”的残局,家人的坚持、医生的努力、她自己的勇敢,都在一点点改写着“摇摆”的人生。那些同龄人不曾体会的疼痛、那些一次次求医的奔波,或许会成为小思琪成长里的印记,但绝不会是终点。我坚信,这个手握千纸鹤的小姑娘,一定能让“摇摆”的人生从此稳稳当当,走出属于自己的明亮未来。供稿丨手外科二病区 于夏岚文中图片由AI生成编发丨宣传中心
PLATFORM DYNAMICS
仪器设备
预约使用
送样测试